当前位置: 首页> 保险历史 >重庆北部新区社保局发布北部新区谢幕消息

 今天重庆宣布了撤销北部新区的重大决定。此举为进一步理顺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的管理体制。


北部新区成立15年,正式谢幕,对于重庆人而言,还是有很多感慨。海纳君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当年重庆水务拟与法国苏伊士合作,向北部片区供水。水务方面负责人陪法方负责人去现场考察。


一行人走在北部新区乡村的泥泞小路上。法国人疑惑地说,在法国,这至少要开发二三十年。水务负责人回答说,这是中国。实际上,仅仅三年左右,合资项目就基本建成了。


这北部新区速度的一个缩影,相信很多人还记得那句——“重庆向北”气势磅礴的宣传语。现在,它已进入两江速度。


今天这一期里,海纳君回顾下北部新区的发展历程。



1、重庆直辖后,需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城市规模与水平的中心都市区。但两江环拥的重庆母城早已没有了发展的空间,加上旧城改造建设成本太大,只能通过新城区的建设,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


当时主城区周围,西面有歌乐山,长江以南有真武山阻隔,而嘉陵江与长江以北的江北区与渝北区,地势开阔平缓,因此这里成为建设新城最佳之地。


2、北部新区2001年4月25日挂牌。规划面积136.6平方公里,定位是重庆经济的新引擎。当时市委市政府对其规划和所期望实现的功能,与浦东、滨海新区是相当的。


3、北部新区并非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区”,而是该市内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经开区、 高新区)的拓展区域。管理上面,“一面大红旗”指北部新区,“两架推土机”指经开区, 高新区。


4、按照当初规划,北部新区大部分土地用于工业,再造一个重庆工业。而随着重庆城镇化迅速向北拓展,北部新区不再适宜搞工业,而适宜城市开发建设,原副市长吴家农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了发展思路。下调了工业目标,把原来准备用于发展工业约22平方公里土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由市里进行储备。


5、北部新区迅速掀起建设热潮。 2004年左右,以北部新区为主力,龙湖蓝湖郡、棕榈泉国际花园、金科天湖美镇、建工未来城迅速崛起,北部新区一时间里成为了全重庆的关注热点和地产风景线。由于发展速度太快,其公共服务配套相对缺乏一度也引起争议。


6、重庆市长黄奇帆曾算过一笔帐,北部新区这20多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扣除征地动迁费用,按每亩150亿元出让金让,相当于为市里贡献400多亿。它被规划用于两江新区启动,全市地铁、铁路和城市公共道路建设,相当于整个主城分享了北部新区的发展成果。


7、到2009年年底,北部新区130平方公里征地全部完成,已没有农村,是重庆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据媒体披露的数据,2009年,北部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1亿元、工业总产值139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78亿元、区域财政收入167亿元、地方留存财政收入70亿元,以上指标五年平均增速均在40%以上。2009年时,北部新区是中国中西部面积最大、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最多的开发新区。


8、2008年起,重庆提出打造西部开放高地,北部新区一度被列为战略平台。当年9月24日,重庆市的第11次市长办公会,通过了《重庆北部新区内陆开放示范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市政府要求编制《重庆北部新区内陆开放示范区总体规划方案》。期望北部新区上升为中国第三新区。
 
不过方案编制过程中,发现北部新区带动力有限。此时北部新区经过七八年高速发展,潜力有限,一是土地指标基本用尽;二是产业面临升级压力,一些传统产业面临二次搬迁。


重庆市政府于是在北部新区基础上,修改形成了《重庆”两江新区”总体规划方案》。



9、2010年,两江新区成立后,北部新区瘦身,按地属关系,经开区南部园区回归南岸区,高新区石桥辅、二朗片区回归九龙坡区,相应地,经开区和高新区两块国家级开放区牌子分别给南岸区,九龙坡区,管委会人员也相应分流。


10、两江新区管理体制最初采用“1+3”模式。上端是两江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在这个小组管理下,两江新区管委会直管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代管北部新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这被称为两江新区的“三个平台”。


同时,管委会与同江北、渝北、北碚三个行政区平行推进相关事务。


11、2013年9月重庆市委全会的决定,两江的管理体系再变化,形成了“1 4 4”体系,即两江新区管委会统筹负责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等3个行政区(部分区域)和北部新区,直接负责保税港区公司、江北嘴集团、港务物流集团、悦来集团以及两江工业开发区、鱼复工业园、水土高新园、龙兴工业园4个园区。


12、 两江新区在设计时,放弃了行政整合的方案。重庆市级领导就此曾公开解释,整合行政区非常复杂,且耗费时日,可能令两江丧失最佳发展时间。随着城市开发推进,以及对北部新区的整合,两江直管范围再次扩大,也为未来成为一级行政区,奠定了基础。


13、重庆本地媒体评价:15年来,北部新区从曾经郊野荒地的“白纸”状态,逐渐迈向重庆重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智能制造集聚区、科技创新示范区和生态宜居首善区,以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的姿态,“努力在全市发挥支撑和领头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