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园地 >退休年龄最新规定2015-奇台农场的致富经:“土地流转”政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类=“FN-清除”

自2012年抵达齐台农场以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吴国峰。

优化农业结构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但小、散、乱的运作模式并不利于职工增收。在土地资源日渐紧缺的今天,如何让每一亩地发挥最大价值,又能让职工获得实惠?奇台农场选择了“土地流转”政策。

“所谓"土地流转",就是采取转包、互换、出租、入股、转让等方式,积极鼓励引导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种养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的经营模式。”吴国丰告诉记者,这种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产品(000061,股吧)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高土地的资源利用率,职工在将土地流转后,既可以选择在工厂打工,也可以选择在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等务工,拿到手的是土地流转收益和务工报酬双份收入。

王城是奇台农场八道滩社区五队的职工,对于土地流转一直存有疑惑,怕把“保命田”丢了受穷。2014年,瞅着流转出土地的职工不用到地里干活,收入还比自己种地强,王城便把自家的40亩耕地全部流转出去。“土地流转出去的时间不长,每年每亩地可收入五六百元的租金,我对此比较满意。”王城说。

“土地流转”将原本分散的土地集中经营,便于规划和管理,在统一作业后土地的收成也有所提高,种植大户的效益增加了,职工的收入提高了,农场的农业结构得到优化,实现真正的“三赢”。

解决增收难题“地少人多”是奇台农场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土地流转”政策实施后,农场的富余劳动力就更多了,如何把富余劳动力转化成就业力量,吴国丰打起了二、三产业的主意。

“"土地流转"后,职工是可以继续去种植大户那里务工,但数量毕竟有限,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只有让这些富余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才能缓解就业压力,并提高职工收入。”吴国丰对记者说。

第六师奇台农场开垦庙社区三队职工杨生云家有十几亩地,在流转给大户后一直闲在家中。2014年,经过连队牵线搭桥,杨生云与新疆蒙鑫水泥厂签订了用工协议,“现在除了土地流转的收益外,我每个月还有3000多元的固定工资。”杨生云高兴地说。

据了解,2014年奇台农场将社区、连队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缓解就业压力、实现职工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及时了解广大职工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把强化技能培训、搭建就业平台作为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内容,将引导全场400名农业一线的人员“走出一产、走向二产、走进三产”,并计划组织820人外出务工。同时,2015年力争完成转移总收入预计4800万元,人均预计增收2000元以上,计划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300万元,扶持约100名人员转移创业,解决增收难问题。

科学发展经济近年来,奇台农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农牧场实际,在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上做文章,形成全场“一盘棋”格局,实现一、二、三产增值共赢。

“去年,我种了10亩地的糯玉米,秋收后卖到附近的紫东糯玉米厂,净挣了1万多元。今年我又与糯玉米厂签订了20亩地的订单,现在我家的糯玉米长势特别好。前两天糯玉米厂的人员和农场农产办的领导还到我家的玉米地,对当前糯玉米的化除化控进行指导,还和我就今年的交售问题进行协商。说实在的,有了驻场企业就是好,不愁产品卖不掉。”第六师奇台农场的种植大户姬勇满脸喜悦地对记者说,在该场像姬勇这样瞄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落户这一商机,及时调整种植业结构增收的职工还有很多。

“我们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为职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吴国丰告诉记者,像奇台农场春蕾麦芽厂、紫东糯玉米厂、祥瑞马铃薯淀粉厂等龙头企业,鼓励职工发展订单种植业,与职工签订农产品订单销售合同,解除职工生产的后顾之忧。

  新一站了解到,奇台农场通过建立专业市场、培植流通服务企业,实现家庭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的对接,目前全场从事以特色种植养殖产品购销为主的专业组织有10多个,农畜产品购销队伍达300余人,有效促进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依托工业科技园区,引进一批起点高、前景好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实现农产品深层次的加工升值。依托市场流通服务企业,搭建外向型农业经济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