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保险历史 >故意伤害(致死)罪与(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司法界限—— 李某甲、李某乙涉嫌故意杀人案


点击“芜湖奚玮刑辩团队”获取更多内容


故意伤害(致死)罪与(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司法界限


—— 李某甲、李某乙涉嫌故意


【案例要旨】

故意伤害(致死)罪与(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犯罪故意的内容方面即行为人对死亡结果持有不同的态度。故意伤害(致死)罪的行为人对死亡结果持反对态度,(间接)故意杀人罪中的行为人对死亡结果持放任态度。犯罪故意内容的判断,需要借助于客观事实。对于故意伤害、故意件,主要考察案件的起因、矛盾的激化程度、作案工作、打击部位、力度和频度以及事后是否施救等案前、案中、案后的各个因素,以区分行为人是伤害故意还是杀人故意。


【基本案情】

犯罪嫌疑人李某乙,男,43岁,汉族,天津市人,初中文化,农民。犯罪嫌疑人李某甲与被害人何某某系同村村民。2011年5月4日傍晚,李某甲向该村大队工作人员询问有关土地问题时与何某某发生口角。2011年5月25日凌晨2时许,李某甲与何某某在镇某环路上发生争执,进而相互厮打。犯罪嫌疑人李某甲持尖刀向何某某头部、胸部、臂部、腰腹部等部位捅刺数刀,后又抢得何某某所持木棍击打何某某。期间犯罪嫌疑人李某乙闻讯赶到现场,持自带木棍与李某甲一同无节制地殴打何某某头部和身体,致木棍断裂、何某某倒地不动,被害人何某某经抢救无效死亡被害人死亡诊断:多器官功能衰竭,多发伤,腹部开放性损伤,小肠破裂,脾被膜撕裂,左肾破裂,头外伤,左上肢开放性骨折,多发皮肤裂伤,失血性休克等。经鉴定被害人系被他人用锐器刺破左前臂桡动脉、脾脏、肾脏、肠致失血性休克死亡。

案发当时,犯罪嫌疑人李某甲让其弟李某乙报警,并被赶到现场的民警带至派出所接受询问。201年6月1日,犯罪嫌疑人李某乙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李某甲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刑事拘留后以涉嫌故意杀人罪被批准执行逮捕,李某乙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取保候审。该案移送至公诉部门审查起诉时,公诉部门认为犯罪嫌疑人李某乙涉嫌故意杀人罪,采取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为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向侦监部门提请审查逮捕。


【争议问题】

本案争议焦点在于对犯罪嫌疑人李某乙行为的定性是构成故意伤害罪还是故意杀人罪。针对该争议,形成了以下两种对立观点:

第一种意见认为,犯罪嫌疑人李某乙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的结果加重犯即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件中,行为人具有伤害的故意,但对死亡结果仅具有过失而不存在故意,否则行为人对死亡结果持直接或者间接故意,就成立故意杀人罪。本案之中,首先,犯罪嫌疑人李某乙没有故意杀人的动机。李某乙仅仅是为了帮助其哥哥李某甲持木棍殴打被害人,没有想要致被害人于死地。其次,犯罪嫌疑人李某乙事后主动报警,也能反映出犯罪嫌疑人李某乙在主观上对被害人死亡结果持反对态度。再次,鉴定结论证明被害人死亡系犯罪嫌疑人李某甲的行为直接造成,与李某乙的行为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因此,犯罪嫌疑人李某乙在主观上仅有伤害被害人的故意,其与犯罪嫌疑人李某甲在故意伤害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构成故意伤害罪的结果加重犯即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第二种意见认为,犯罪嫌疑人李某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其在主观上系放任被害人死亡,系间接故意。首先,从作案工具、打击部位及打击频率看,犯罪嫌疑人李某乙持木棍无节制击打被害人头部,具有导致被害人死亡的高度危险性。犯罪嫌疑人李某乙作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在主观上应当明知自己行为的性质及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但仍然实施该行为,具有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心态。其次,犯罪嫌疑人李某乙在李某甲殴打被害人的过程加入,系承继的共犯。虽然李某乙的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李某乙的殴打行为加重了被害人的伤情。该案之中,犯罪嫌疑人李某乙与李某甲系共同正犯。根据共同犯罪“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原则,仍应认定犯罪嫌疑人李某乙的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综合案前、案中、案后犯罪嫌疑人李某乙的表现以及现有证据,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李某乙在主观上具有放任被害人死亡的间接故意。犯罪嫌疑人李某乙的行为构成间接的故意杀人罪。


【评析意见】

结合本案的事实与证据,应当可以认定犯罪嫌疑人李某乙的行为涉嫌(间接)故意杀人罪。根据刑法理论,结合司法实践经验,对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行为的区分,应该遵从这样一条逻辑即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行为的区分点在于犯罪故意内容的不同,特别是行为人对死亡结果持有不同的心理态度即是否反对死亡结果的发生。犯罪故意内容的判断又依赖于犯罪前、犯罪中、犯罪后的各种客观事实,即需要遵从从客观事实到主观心理的逻辑顺序。

   (一)犯意是区分故意伤害(致死)罪与(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切入点。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行为相比较,两者在主观方面都是故意,客观方面行为人都实施了加害行为,并且最终都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再加上行为人供述时可能避重就轻,将杀人故意说成伤害,或者基于其他原因,将伤害故意说成杀人故意,这进一步加重了两罪名在区分适用上的困难。

虽然,故意伤害(致死)罪与(间接)故意杀人罪之间存在着如此之多的共同点。但就刑法罪名的归属上,故意伤害(致死)罪仍旧属于故意伤害罪的基本范畴,致人死亡仅仅是故意伤害的加重结果。间接故意杀人与直接故意杀人相对,同属于故意杀人罪的范畴。因此,在刑法理论上,故意伤害(致死)罪与(间接)故意杀人罪之间存在着构成要件上的本质区别。

在犯罪客体方面,故意伤害(致死)罪虽然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但其犯罪客体仍然是被害人的健康权,而(间接)故意杀人罪的犯罪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在犯罪客观方面,故意伤害(致死)罪的行为人实施了非法损害他人健康的行为,(间接)故意杀人罪的行为人实施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在犯罪主观方面,故意伤害(致死)罪的行为人对损害被害人健康持有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但是对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却持排斥或反对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杀人罪的行为人对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持放任的态度,既不积极追求也不反对,而是听之任之。

实践中,故意伤害致死与间接故意杀人客观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甚至达到了难以区分的程度。二者都外在地表现为行为人对被害人身体施加损害行为,并且都造成死亡结果。究竟是定性为故意伤害还是故意杀人,最关键的是要考察行为人实施行为时的犯罪故意内容。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伤害结果的发生,但反对死亡结果的,应认定为故意伤害;行为人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应认定为间接的故意杀人。

    (二)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全面分析案情是确定犯意的基本方法。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全面了解案情,综合分析证据。考察行为人犯罪故意的内容,既要通过分析案件的起因来考察行为人的动机、目的,也要分析行为人选择的工具、击打的部位,施害行为的力度、频率,造成的伤情以及事后行为人是否积极施救等等,而不能唯结果论或唯工具论部位论。

1.案件的起因与矛盾激化的程度,在通常情况下会影响行为人的行为方式及加害力度。例如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存在着深仇大恨,则行为人可能采取比较激烈的加害方式;如果仅因为生活琐事、邻里纠纷等,行为人则可能实施比较缓和的加害行为。但也并非一定在突发性犯罪激情犯罪的场合,行为人可能仅仅因为口角矛盾而采取过激行为。另外,行为人采取的行为方式也会受到个人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独特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2.行为人选择的作案工具和击打的部位征表行为人的主观犯意内容。比如,行为人用尖刀等锐器捅刺被害人的心脏、脾脏或动脉处,用斧子、棒子等钝器击打被害人头部等,则反映出了行为人可能具有杀人的故意。如果行为人仅仅使用一般工具或者拳脚相加,则行为人可能仅有伤害的故意。但也不排除行为人采用普通作案工具击打被害人要害部位,造成被害人死亡的情形。

3.施害行为的力度和频率直观反映了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大小。行为人击打被害人身体要害部位的力度较大,并且无节制的连续施害,则比行为人采取一般力度有控制的施害行为主观恶性要大。在分析行为人选择作案工具与击打部位的基础上再考察行为的力度和有无节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行为人实施行为时的犯意内容。

4.造成的伤情以及行为人事后是否积极施救等表现也能够反映行为人是伤害故意还是杀人故意。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或间接故意件中,行为人的行为一般都会对被害人造成致命伤害。从法医学的角度来说,致命伤分为条件致命伤和绝对致命伤。条件致命伤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延误抢救、医疗技术条件差等原因,致人死亡的损伤。绝对致命伤指对于任何人都足以迅速致人死亡的损伤如脑挫伤心脏损伤、动脉破裂等。如果造成绝对致命伤,导致被害人当场死亡或者无法救治,则一般说明行为人具有杀人的故意。而在加害行为造成被害人条件致命伤的情况下,则需要考虑行为人事后是否积极施救等表现来确定其主观意志内容。如果行为人事后将被害人弃之不管、扬长而去或者将被害人弃之荒野、藏匿等,则表明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反之,则表明行为人反对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

以上各点是我们分析该类案件的一般角度,应当综合考虑,不可唯其一是为依据。现实生活中的案件形形色色,每件案子都有自身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办案过程中除了考虑上述因素外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认定犯罪嫌疑人李某乙的行为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的理由。

首先,现有证据证实,犯罪嫌疑人李某甲与被害人何某某因为口角发生矛盾,后发生互殴行为。犯罪嫌疑人李某乙得知后,出于帮助哥哥李某甲的目的,持凶器赶到案发现场,与哥哥李某甲共同殴打被害人何某某。李某乙持作案工具粗木棍,无节制地殴打被害人何某某的身体要害部位头部,并将木棍打折。

在作案工具的选择上,犯罪嫌疑人李某乙使用的是粗木棍;犯罪嫌疑人李某乙击打被害人身体要害部头部;李某乙击打被害人头部致木棍折断,造成头部左颞顶枕骨塌陷性粉碎性骨折,硬膜外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挫伤,反映行为人击打行为的力度较大;在击打行为的频率方面,行为人李某乙无节制地击打被害人头部的和身体其他部位。犯罪嫌疑人李某乙作为一个具有完全辨认和控制能力的成年人,明知用粗木棍无节制殴打被害人头部可能会导致被害人死亡,仍然实施加害行为,放任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由此反映出行为人李某乙具有杀人的间接故意。

其次,从伤情结果来看,死亡诊断证明被害人何某某多器官功能衰竭,多发伤,腹部开放性损伤,小肠破裂,脾被膜撕裂,左肾破裂,头外伤,左上肢开放性骨折,多发皮肤裂伤,失血性休克等。鉴定结论(意见)证实,被害人被他人用锐器刺破左前臂桡动,脉、脾脏肾脏、肠致失血性休克死亡。由此可见,犯罪嫌疑人李某甲与李某乙的行为致被害人身体产生多处条件致命伤和绝对致命伤。事后,犯罪嫌疑人李某甲与李某乙虽然报警,但也只能表明行为人认罪态度问题。其并未对被害人何某某积极施救,不能反映出行为人反对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再次,从因果关系来看,犯罪嫌疑人李某乙的行为虽然然没有直接致被害人死亡,但在哥哥李某甲持刀捅刺被害人造成被害人多器官失血时,仍持木棍殴打被害人,客观上加重了被害人的伤情,加速了被害人器官衰竭的过程;主观上,两犯罪嫌疑人通过行为相互支持与鼓励,坚定了犯罪意志。再者,犯罪嫌疑人李某甲与李某乙系共同正犯,他们的行为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指向犯罪结果。根据共同犯罪“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原则,李某乙应该对被害人何某某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李某乙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致被害人死亡,却仍然实施该行为,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并最终造成被害人死亡,涉嫌(间接)故意杀人罪。


【处理结果】

犯罪嫌疑人李某乙因涉嫌(间接)故意杀人罪被批准执行逮捕,,。


作者:季文生、朱士阔,天津市人民第一分院
来源:公众号“刑侦案审”,2016年4月27日。

版权声明:

我们精选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转载文章版权属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或重发,联系时注明“版权”。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              芜湖奚玮民商事律师团队